十年,中國紡織業正處于新舊交替的新節點。即將出臺的“紡織工業”十二五“規劃”近日獲工信部通過,據悉該規劃經過相關程序后將擇日公布。 據報道,“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工業將在關鍵技術創新、先進技術產業化運用、自主品牌建設、可持續發展、產業園區規劃、產業布局調整、多層次人才體系建設以及企業兼并重組等八個方向進行突破,推動紡織工業轉型升級。 產業用紡織品成新寵 “十二五”規劃中最大的亮點是,產業技術創新被賦予重任,而大量應用高新纖維的產業用紡織品亦被寄予厚望。 高端纖維成為技術創新的關鍵詞之一。“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大力提高紡織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尤其是關鍵技術的創新,形成自主創新體系,提高超紡、高紡、功能性、差別化等纖維技術的創新,加強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材料的技術研發創新以及生物質等可再生資源纖維技術的研發,逐漸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與高科技有著密切聯系的產業用紡織品也將搭上飛速發展的列車。 產業用紡織品包括16類,其中最具發展潛力的五大領域農業用紡織品、醫療用紡織品、衛生用紡織品、車用紡織品和建筑用紡織品在凝聚高科技加工技術之后,將具有極廣闊的發展前景。 “沒有品牌才是真正的痛” 據悉,規劃中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強家紡、服裝等終端消費品企業的自主品牌建設。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大型企業做強做大,中小型企業則向專業化、精細化和特色化發展。 與此同時,我國紡織工業產業布局也將得到調整,由東部主導向中西部遷移到東、中、西部協調發展。東部地區發展高端產品,而具有天然纖維等特色資源的西部地區發展特色紡織工業,而中部地區巨大的市場為紡織企業提供消費市場。 我國為全世界提供90%以上的絲綢、羊絨原料,其中不乏國外頂級奢侈品牌。從客商流轉到終端消費者的一步之遙,利潤之差可達十幾倍,長期處在產業鏈底端的中國紡織業往往將利潤“拱手讓人”。 郝氏維信投資有限公司市場運營總監孟凡深曾向記者透露,一件普通羊絨衫成本及加工費大概600元~800元左右,但貼牌走出國門再返銷中國則上萬元一件。“這就是品牌的差距。” 江蘇吳江鼎盛絲綢總經理吳建華則表示,今年的出口形勢日趨嚴峻,已經不能再滿足于出口低附加值的原料,“不能甘為他人做嫁衣”,只有面料創新和品牌培育才能使企業立足于不敗之地。“同樣的面料,我們的客人轉手之后,價格比原價貴十倍,我們并不比別人差,沒有品牌才是真正的痛。”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紡織服裝在品牌積淀上差距甚遠,難以望其項背。具有傳統優勢的服裝加工行業,亦面臨東南亞國家更具沖擊力的低價競爭。要破解難題就要提高產品附加值,打造品牌,完成由量到質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