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連續六年的快速發展之后,當前紡織行業正在進行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在這一轉變的過程中,一些紡機企業對于不斷變化的市場形勢認識不足,措施不力,甚至面臨生產任務不足和減產、減員的壓力,猝不及防。如何認識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思路,對紡機企業來說是一個新的考驗。
去年我國從境外進口的紡織機械產品高達49.4億美元,進口紡機占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這就說明 “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疲軟的產品”。傳統紡織機械產品要走“縱向提高、橫向延伸、拓寬領域、不斷創新”之路,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新的應用領域,尋求新一輪的發展。
聚酯再生設備有待研發
去年我國的化纖產量達到2380多萬噸,其中合成纖維2200多萬噸,消耗的聚酯原料有國產的,也有不少是進口的。傳統的聚酯紡絲裝置大家都比較重視,并不斷的在改進提高,而除了聚酯原料以外,社會上的廢舊纖維、瓶基聚酯和其它聚酯產品,有待回收和再生利用。聚酯再生,用物理方法進行再聚合、紡絲和后處理,需要有成套的工藝技術裝備。使用化學方法進行裂解、蒸餾、再聚合,進行紡絲和后處理,同樣需要我們提供工藝技術裝備。
連續化、智能化、信息化是發展方向
“紡織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成為過去,萬錠用工不再是過去的幾百人,而是現在的只有幾十人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加上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勞動力的短缺,改進技術裝備,提高勞動效率,減少用工數量,這是已被實踐證明了的發展趨勢。實行生產連續化,裝備自動化和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已迫在眉睫。
量大面廣的棉紡設備中,清花與梳棉的聯接已普遍采用,還有待提高。粗紗的自動落紗,粗紗與細紗的自動聯接,細紗與絡筒的自動聯接,精梳到并條、并條到粗紗的自動輸送裝置,都需要有相應的技術裝備。
就自動絡筒機而言,除了需要增加適紡功能、提高出紗速度之外,還要有自動理管、自動生頭、自動打結和自動落紗的功能需要進行研發與之配合。逐步實現少人或無人車間。
無梭織機的研發并實現批量生產,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無梭織機實現真正的技術過關、實現自主化生產、實現制造精細精良、自動控制水平的可靠性,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據海關統計,2007年進口各種織機2.3萬多臺,用匯近10億美元,其中,無梭織機不論數量和價值,均占95%以上。當然,國產的無梭織機也有出口,但技術水平低、價格低。進口噴氣織機的平均單價是出口機平均單價的3倍多,進口劍桿織機的平均單價是出口機平均單價的10倍以上。
針織、毛紡設備發展空間很大
針織產品的品種很多,市場變化也大,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品種、數量增加都需要相應的技術裝備,我國的針織機械產品雖有較快發展,但與市場需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海關統計,2007年進口的針織機械產品多達3.3萬臺,用匯近13億美元,其中圓緯機、經編機和平行針織機占了很大部分。這些也正是我們的弱項,但也是我們要發展的方向。當然,我們的針織機械產品不僅供應國內,而且也有出口,但進口針織機械產品平均單價卻是我們出口針織機械產品平均單價的兩倍多。還有,為針織機械配套的織針生產,品種、數量和技術水平,差距依然很大,多數還依賴進口,有待我們進行開發并實現自主化。與此同時,毛紡設備的發展以及麻紡工藝技術和裝備的創新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節能減排需要相應技術裝備的配合
節能減排、減少污染和實現清潔生產、綠色生產需要相應技術裝備的服務和配合。
傳統棉紡車間的吸塵、濾塵和除塵,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措施,還有待改進提高。而織造車間的吸塵、濾塵和除塵,幾乎還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織造車間產生的短絨,既影響織物質量,又影響員工的身體健康,相應的措施要跟上。
傳統的粘膠纖維的生產,使用大量的酸、堿、二硫化碳等化工產品配合紡絲,而紡絲后的助劑、凝固液和廢氣又向外排放。目前,酸液的回收、再調配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工藝和設備,而節能、節水、降耗、減排、實現清潔生產以及廢液、廢氣的收集、回收和再利用,需要有相應的技術裝備。
合成纖維生產過程中同樣也需要有溶劑、助劑的降耗,也需要有回收和再利用的技術裝備。
印染企業的生產了耗用大量的水、蒸汽及染料、助劑,但有效利用率不高,部分被排放到水中,造成污染。因此,需要企業采取節能減排措施,進行回收利用。企業應加強在生產中配合工藝采用強力水洗、高效水洗等節水技術;小浴比染色技術;冷轉移、熱轉移印花技術;蒸箱、蒸化、烘燥和定型熱源的充分利用與回收技術;以及相應的檢測控制技術等。
紡機行業自身改造的任務很艱巨
紡織機械產品中,鑄件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如若在提高鑄件內在質量和表面質量的基礎上,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把鑄件的成品率提高1%,廢品率降低1%,焦炭和生鐵熔化比例提高半個或者一個百分點,沖天爐或者電爐的耗能降低1%,提高排放熱能的綜合利用等等,企業的經濟效益就會十分明顯,節能減排所降低的成本便能形成企業的利潤。
鑄造場地的環境,需要加以改善。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常常進口我國的鑄件和鍛件產品,我們欣喜于產品市場空間的不斷擴大,但市場擴大的同時,我們更應看到,這些鑄件、鍛件產品生產所帶來的能源和原料的消耗問題。
除了上述行業專用產品以外,還需要提出的是紡織機械專用基礎件,還有許多品種有待開發,有待改進,是社會配套急需的產品。紡織機械附屬裝置及零部件生產本來是我們的優勢,而2007年進口的金額是出口金額的1.5倍,進口件平均單價又是出口件平均單價的5.7倍。
綜上可見,紡織機械行業的發展面臨著雙重任務,既有為紡織工業生產服務的產品研發和生產,還有自身的技術改造和提高。中國紡織機械裝備實現全面的技術升級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