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商報報道,在珠三角從事低端制造產業的港臺資企業,紛紛停止本土擴張,并啟動另覓生產基地的戰略。 利潤攤薄5% 逾3成港企要遷廠 一項針對珠三角160家港企的調查顯示,目前每家工廠的員工規模平均為991人。最令港企感到困擾的因素是勞工成本上升,其次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法規引致額外成本和風險、人民幣匯率變化的風險、買家壓價、勞動力短缺等。據悉,160家港企中,150家即九成以上的港企都遇到勞工短缺問題。根據香港貿發局2010年上半年的調查,超過一半受訪公司表示,過去6個月它們或其供貨商曾在內地遇到勞工短缺問題,過去6個月珠三角工資平均上升約17%,令總生產成本增加4%至6%。根據香港廠商會調查,高達33.1%的港資企業打算遷廠,大幅高于 2009年的23.5%。 關注產業發展潛力 港貿發局吁抓商機 近兩年,港商在內地發展越來越艱難,香港貿發局便開始在新興市場為港商積極尋找發展契機。貿發局廣州代表何俏媚女士戲言,其工作職責是港商的探路燈,港商適合去哪里發展,貿發局的燈就要先去照亮哪里。據了解,貿發局在網上專門開辟了新興市場的專欄,為港商提供詳盡的投資指南,特別是東盟、印度、越南、拉丁美洲、俄羅斯、巴西等地。近兩個月,貿發局還特別舉辦“東盟及印度機遇與挑戰”研討會、“拉丁美洲的挑戰與機遇”研討會,為港商分析這些新興市場的經濟新動力。 港貿發局認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自由貿易協議cafta今年實施,開啟了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門戶,亞洲另一經濟巨龍印度在近年迅速崛起,同樣為港商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貿發局東南亞及印度首席代表尹淑貞表示,東盟人口有6億,是中國以外的主要生產基地,區內有強大的中產人口和消費實力,前景非常可觀。她說:“這些國家有龐大華人市場,他們大多屬于中高階層,受過高等教育,很多人會說廣東話,港商容易掌握市場需要。” 珠三角仍為制造業熱土 受訪的港臺商,沒有人預期中國沿海的制造業將消失,因為從紡織到電子業,所有的上游供應鏈與較復雜的人力技術都在那里,別的地方很難取代。 香港貿發局高級經濟師黃醒彪分析認為,隨著中國轉向生產高增值產品,廠家把部分低增值生產活動轉移到其它亞洲新興供應地,此舉可視為區域生產鏈的延伸。 據悉,接受香港廠商會調研的160家港企中,有53家打算搬廠,其中24家會遷往珠三角較落后地區,6家遷往環保工業園,有17家企業表示會搬遷到內地的中西部地區,例如毗鄰廣東的中西部省份。調查結果反映,港商還是希望能將總部留在珠三角。 黃醒彪分析認為,雖然內地勞工成本較高,但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也更勝一籌。據估計,內地制造業每名工人的平均產值明顯高于越南、孟加拉國國和柬埔寨。中國制造業的勞工生產力增長,在亞洲新興生產基地之中也居于首位。與越南等地依賴進口不同,內地有不少發達的工業集群,上下游產品供應充裕,例如珠三角眾多的緊密聯系的批發市場,可充當不同生產商、零售商和客戶之間的平臺,節省其時間和成本。 有業內人士指出,東南亞國家可以供應大批量的簡單產品,成本較低。不過,假如是設計精良、需要較高技術水平、訂購批量較少和交付期較短的時裝,內地仍是首選的生產地,其中尤以珠三角為好。 廣東配套能力仍勝一籌 不過,在東莞工作的葉亭卻顯得很淡定。作為一家美國家具進口商在中國的代理,她并不擔心工廠遷出,會影響業務量。“2006年,有家臺資供貨商因為人民幣升值和美國反傾銷,把工廠從廣東搬到越南,后來看那邊配套部件都找不齊,就又把廠子搬回廣東。” 港企越南華堅鞋業隸屬于華堅國際(bvi)股份公司第二事業部,是華堅集團在越南成立的分公司。越南華堅的廠區主管甘曉琳接受采訪時有些無奈,原本越南分廠打算做集團最大的廠,誰知在越南的發展并不如同計劃中的順利。 剛去越南考察回來的張周源對此深有體會,畢竟港臺與內地同親同源,去到海外要考慮到文化的兼容性,對于企業來講,海外創業的艱辛可想而知。東莞臺商投資企業協會副秘書長溫智謀則表示,企業不愿意離開的真正原因并非“感情”而是“利益”,真正難以割舍的是珠三角已用20年培植起來的產業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