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出現了勞動力成本增加、制造業高端化的發展趨勢,對生產效率和機械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采用高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漸成為海鹽企業的共識和積極實踐,而“機器換人”如同為企業生產效率安上了一臺“加速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視為戰略性發展目標。 沒有擾人的噪聲,沒有明顯的油污,沒有紛飛的毛絮,1000多平方米的車間內,120臺機器正在“忙碌”,每條生產線上8臺機器,全部由一名工人來管理,偌大的車間內只有機器在“悶聲工作”,工人成了管理機器的“操盤手”……這是出現在海鹽維博雅針織制衣有限公司里的一幕情景。 紡織服裝業一直都是海鹽的傳統行業,為了應對“用工荒”的困境,很多紡織服裝企業主動投入資金、更新設備,投入到“機器換人”的潮流中。海鹽維博雅針織制衣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生產廠長葉建軍介紹說,公司投資1500多萬元,淘汰舊工藝,購進大量全自動電腦橫機,解放了工人的雙手,目前的效益越來越明顯。 在現場看到,“機器人”占據“半邊天”后,生產車間以前需要兩三百人,現在只要30個人就夠了。葉建軍說:“以前我們招進一批工人,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培訓,出現新的服裝樣式后,又要花時間去學習,現在我們只要把程序代碼輸入機器的電腦操控系統,機器就能24小時自己工作,完全沒有后顧之憂。” 任全琴是一名老職工,老家在四川的她曾經因為工作繁重而想過離開,但是自從公司3年前引進新設備后,她就再也沒有動過這個念頭。“以前都是手工的,一天下來,手臂酸得抬不起來,現在好了,我們從管織衣到管機器,也‘升級’了一把!”任全琴笑著告訴,因為公司效益好,她一個月的收入有三四千元,對于這樣的工作環境和待遇她表示很滿意。 除了改變企業的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外,因為“機器換人”,企業的生產效益也得到提高。“近年來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倒逼我們走‘機器換人’這條轉型升級之路,因為工人的工資每年都在呈10%的速度增長,一臺機器頂過去8個師傅!‘機器換人’一開始的投入雖然大,但這是一次性投資,回報也大。”葉建軍算了一筆賬。 這是海鹽縣“機器換人”先行一步企業的一個縮影。據悉,去年開始,海鹽啟動“機器換人”三年行動,進一步推動全縣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業裝備水平和企業勞動生產率,不僅每季度召開鎮(街道)投資工作會議,每個月上報“機器換人”項目的投資情況,形成項目庫,并且對有需求的企業積極上門指導,加快企業推進“機器換人”。 同時,海鹽縣在原有技改補助的基礎上,修訂了獎勵政策,加大了“機器換人”項目的獎勵力度,增強企業“機器換人”的熱情。對推進“機器換人”成效明顯的企業,海鹽設立專項扶持資金,每年安排3000萬元對其進行獎勵。另外,還在信貸、人才與技術合作方面給予幫扶。 “以科技提升企業生產力是我們的不懈追求。”海鹽縣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階段,海鹽縣將繼續加快推進“機器換人”步伐,倒逼產業結構由低端走向高端,由勞動密集型走向資本技術密集型,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激發科技中小型企業自主創新的潛力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