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多省大雪紛飛之際,中國女鞋產業也迎來了最嚴寒的冬日。大幅度的利潤下滑,持續的關店潮成了2015中國女鞋行業最不愿觸碰的事實。達芙妮公布的財務報告顯示,在銷售網點上,三季度關店總數超過前兩季度關店數量總和。前日,中國最大的鞋履零售商百麗國際也關閉了旗下同名品牌百麗(belle)在香港的最后一家門店。 低價競爭餓死品牌坑害顧客 “轉型”或是女鞋行業的出路 中國鞋網市場分析師macoo認為,各路傳統品牌都面臨市場需求走弱的下行壓力,內在原因主要是產品創新力不足,同質化程度較高,品牌差異訴求不足,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降低。外在原因主要是,其一,經過多年的粗放式發展,鞋類市場趨于飽和;其二,經濟景氣度不高,消費者需求量出現減少;其三,受電商的低價沖擊,品牌溢價無從顧及,導致利潤“斷崖式”下滑。 面對這樣的困局,大量的女鞋品牌繼續采用低價策略爭奪市場和購買者,以降低利潤的方式跑量。更有許多品牌將電商視為清理庫存的渠道,將天貓旗艦店變成了“工廠折扣店”。 低價競爭餓死品牌坑害顧客 “轉型”或是女鞋行業的出路 與其它類型的競爭方式相較,低價競爭是可謂是直接、簡便又迅速,易于不同經營水平的管理者所接受,然而低價競爭也存在著許多弊端和局限性。 打壓同行,餓死自己 一方面降價幅度有限。即使是虧損性競爭,也必然受到企業實力的制約,導致中小規模企業抵不住競爭壓力,慢慢從市場中消失。而那些采取低價競爭而拉動銷售的企業,看似繁榮的背后是極低的利潤,辛辛苦苦換來三瓜兩棗,也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營。 破壞行業秩序 低價競爭還是一種短效行為。每當一種商品出現低價時,就會引起社會性降價,從而使剛被打破的市場占有額在新的低價點上重新趨于平衡。這樣不僅失去了低價競爭的本來意義,還打亂了市場秩序,可能使整個行業都陷入危機。目前中國女鞋行業就正處在這一危機之中。 消費者是最大受害者 我們經常會有一個誤解,以為在低價競爭中的最大受益者是消費者,但其實恰恰相反,最終消費者將成為這場戰役中最大的受害者。雖然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程度遠遠超過服務質量,但價格上不去,品牌精進產品設計、提升終端服務的資金和動力也必然不足,而最終購買到劣質商品和惡劣服務的還是消費者。 低價競爭餓死品牌坑害顧客 “轉型”或是女鞋行業的出路 中國鞋業制造中心陳永東秘書長表示:近年來,隨著東南亞國家的低勞動成本競爭優勢的產業轉移,再加上電商低價的沖擊,中國鞋業以低價高產量競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國鞋業再不提升產業,繼續依靠規模產量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中國鞋業將永遠停留在“加工制造”層面。對此,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提出建議,品牌創新是根本。在爆發性的開店后,市場已趨于飽和,而隨著人力、房租、廣告等成本的上漲、電商的沖擊,女鞋業已經過了發展黃金期,關店或將成為常態。如果不考慮轉型,未來幾年仍將面臨下行壓力。 近幾年,國際奢侈品行業秩序低迷,zara、優衣庫、h&m等品牌發展迅猛。但這并不意味著低價商品成為搶占市場的主流。事實上,相對大眾化的價格只是定位,這些國際快時尚品牌所具備的超強的時尚反應、先進的面料研發技術和極富創意的跨界合作等同類競品難以復制的優勢才是它們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今天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正在與國際接軌,隨著市場的選擇性越來越多,消費觀念也日趨理性,盲目崇拜奢侈品的“土豪”與瘋搶低價折扣品的“屌絲”群體已被日益削弱。 國際品牌發展趨勢或許能夠給中國鞋業的發展帶來一些借鑒——找尋產品品質、款式設計、購物體驗與價格定位之間的平衡點或是品牌轉型的突破口。今天的消費者對價格戰已然審美疲勞,低價絕不是中國女鞋行業救命紅線。企業應該回歸到產品本質的東西,堅持產品與服務為核心,不盲目進行擴張,而是通過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品牌創新等一系列配套升級,向品牌驅動型企業邁進,憑借品牌打下的綜合實力去贏得市場的認可和口碑,走一條可持續性良性發展的路線。做低價競爭這個“局”外的一枝獨秀,才能為中國女鞋創造新的出路。 任何一個產業,都存在現實發展的瓶頸,如何去突破它,關乎到整個行業的未來。中國女鞋行業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與沉淀,從產品的款式、做工到設計、品牌,營銷等,都獲得了市場極大的關注與認可。但隨之而來的問題,諸如產品同質化,創新力不足,低價惡性競爭等,已到了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境地。部分女鞋品牌已意識到轉型迫在眉睫,并在積極調整步調,與國際時尚趨勢接軌,這讓我們看到了行業的曙光,它們或將開創中國女鞋的全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