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我國經濟的未來走勢,工業企業效益數據無疑是先行性指標。最近,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工業企業利潤最新數據,我國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放緩和利潤率下滑得到確認,延續多年的高增長、高盈利告一段落。透過工業企業效益的方向逆轉,可以審視我國銀行業的信用風險,評估未來盈利能力。我們認為,我國銀行業盈利不會出現外界擔心的負增長,并有望在本輪經濟調整中通過調整資產配置,提高其經營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
一、工業企業高利潤增長率和高盈利能力“雙降”成定局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8年1-8月份工業企業效益數據。2008年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685億元,同比增長19.4%,顯著低于上年同期的37%,較今年1-5月份20.9%也有所下降,利潤增長率下降明顯。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6454億元,同比增長29%,較上年同期27.4%的水平略有上升。
數據還顯示,2008年1-8月份工業企業稅前利潤率為5.9%,較上年同期6.38%明顯下降,較2006年同期5.92%略有下降。1-8月份,我國39個工業行業中稅前利潤率較2007年1-11月份下降的有25個行業,較2007年1-8月份下降的有19個行業,較今年1-5月份下降的有20個行業,我國工業企業利潤率大范圍下滑,目前尚未有跡象表明短期內此種下滑勢頭可能延緩。我國工業企業高利潤增長率和高盈利能力“雙降”成定局。
二、工業企業利潤呈現“地區、行業和不同類型”三重分化
2008年已進入第四季度,全年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率和盈利能力已基本明朗,我們有必要深入探究工業企業的不同輪廓。現階段我國面臨著經濟周期下行和產業結構調整雙重影響,在雙因素的促使下,工業企業利潤整體下滑,但各個地區、不同行業和不同類型企業呈現出強烈的分化現象。
1、東中西部地區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差異顯著
1999年開始我國陸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以及中部崛起戰略,中西部發展速度加快。在本輪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中西部發揮著后發優勢并成為東部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工業企業利潤快速增長,而東部部分地區承受著勞動力等成本不斷上漲的壓力,傳統產業優勢大幅削弱。
東中西部地區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差異顯著,2008年1-8月份東部地區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2.4%,較上年同期38.4%的水平下降達26個百分點,超過全國的下降幅度,其中廣東、上海、遼寧和海南利潤增速下降至負增長。而1-8月份中部和西部地區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率分別為34.2%和28.5%,分別較上年同期40.3%和33.1%的水平略有下降,但增速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山西、安徽、內蒙古、重慶、陜西、青海和寧夏利潤增長率都超過40%。總體來看,東部地區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率下滑速度過快、幅度過深,中部地區利潤快速增長,遠快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利潤增幅維持在約30%以上,中西部地區成為拉動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主要動力。
2、不同工業行業利潤分化越發嚴重
近年全球能源等資源型產品價格快速上漲,不同行業利潤延續著分化局勢,且越發嚴重。2008年1-8月份,煤炭開采業和石油開采業等資源型行業利潤持續快速增長,增長率分別高達142.8%和54.4%,食品、農副食品和醫藥等消費型行業利潤總額保持較快增長,增速分別達到45%、43.6%和39.8%。而水泥、鋼鐵制造業等關鍵原材料以及交通運輸、通用設備、電氣等機械加工業利潤增速雖然仍較快,但較今年1-5月份有所回落,其中水泥、交通運輸和電氣機械行業利潤增長率分別由1-5月份的50.9%、46.3%和40.9%回落到40.3%、35.1%和30%。作為資源型行業的下游行業,石油加工、電力、化纖和有色金屬加工等行業利潤加速下滑,其中1-8月份石油加工行業累計虧損960億元,電力行業利潤同比下降81.6%,有色金屬由1-5月份增長3.9%轉為下降7.4%。
3、不同類型工業企業利潤差距較大
根據注冊類型不同,我國工業企業大致可分為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和私營企業,經過本輪經濟高速增長,各種類型工業企業大多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但不同類型工業企業受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程度不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和三資企業受到影響最大,其利潤增長率下滑明顯,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幾乎不受影響,一直保持穩定高速增長。
2008年1-8月份,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和三資企業利潤增長率分別下滑至0.7%和14.3%,較上年同期水平顯著下降,與整個工業企業下滑幅度基本一致,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受宏觀經濟周期波動影響最大,利潤增長波動劇烈。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利潤增長率分別達到35.9%和48.6%,較上年同期水平有所上升,增幅遠遠超過整個工業平均水平,尤其私營工業企業,近4年來利潤增長率一直保持約50%的高位,成為整個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三、銀行信用風險與盈利能力敏感性分析
從工業企業角度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我國商業銀行對工業企業的貸款占銀行貸款總額約50%,占銀行總資產約25%,該塊貸款是商業銀行最重要的資產之一。2003年以來工業企業利潤保持快速增長,銀行信用風險較低,銀行信用風險成本處于較低水平,基本處于1%以內,這使得近年來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連續實現“雙降”。今年2月、5月和8月份三個時段公布的工業企業利潤數據確認了我國工業企業利潤顯著下滑,多年的高增長、高盈利恐難延續,商業銀行應未雨綢繆,評估面臨的信用風險及其對盈利能力的影響程度。
從四大國有上市銀行看,2004年-2008年6月份,信用風險成本處于較低水平,不良貸款率逐年下降,利潤增長率快速上升。今年以來,工業企業原材料和勞動力等成本不斷上升、人民幣加快升值以及外部需求減緩等因素,紡織行業出口難、東部沿海地區大量產業轉移、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引起社會高度關注,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初現端倪。由于次貸危機尚未見底,外部需求短期內較難回升,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等成本仍處于高位,我國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可能進一步下降,償債能力將逐步削弱,一旦銀行信用風險進一步釋放,銀行盈利能力將面臨挑戰。
四、銀行貸款結構調整策略
1、適度擺布銀行貸款的地區分布
首先,中西部地區在能源方面擁有先天的優勢,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近年來資源型產品價格不斷上漲,中東、俄羅斯和巴西等資源型國家受益匪淺,而我國煤炭、石油、鐵礦石等資源型產品主要集中在中西部,這為工業化啟動提供了較好的基礎條件。我國東部地區各省市大多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是發展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而中西部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進程中,鐵路等基礎設施以及傳統制造業在中西部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中西部地區出口能力增強。中西部地區利用國家相關政策等機遇,近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加快,2006、2007年和2008年1-8月份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達到31.5%、33.9%和35.3%,西部地區分別達到25.1%、28.7%和29.1%,均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中部地區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多個百分點。從投資效果方面看,中西部地區出口能力快速增強,2006、2007年和2008年1-8月份中部地區出口商品總額增速分別達到34.1%、35.8%和35.3%,西部地區分別達到32.5%、37.8%和48.7%,也均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出口增速受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小。
2、行業機會
最后,我國銀行資產地區配置措施有限。為滿足合理配置銀行資產的需要,較多國際大銀行積極布局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而我國銀行一方面在走出去戰略中仍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準備,另一方面也受到海外各種監管政策的約束,因此我國銀行資產海外配置有限。但反觀國內情況,隨著國內東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內在動力增強,這為逐步打開我國銀行資產配置范圍提供了條件。在新的地區經濟格局下,我國銀行可選擇適度擺布資產配置的地區分布,分散風險,提高資產的收益率。
3、調整不同類型工業企業在銀行貸款中的比重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一般傾向于向國有大中型企業提供貸款,但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融資需求與銀行策略存在不一致的方面,一是當資本市場快速發展時,股市和債券等直接融資渠道不斷為企業敞開,國有大中型企業是資本市場的優先受益者,這類企業對高成本的銀行貸款需求減弱;二是當經濟周期下行時,直接融資渠道收窄,國有大中型企業積極尋求銀行貸款支持,而此時這類企業利潤受宏觀經濟影響最明顯,償債能力降低。
根據人民銀行2001-2008年6月底的統計,在國內非金融機構部門融資中,證券市場較繁榮的2001、2005、2006和2007年貸款比例較低,企業債融資規模達到2000億元以上,資本市場低迷時銀行貸款比重較高,這實際上是銀行承擔了經濟周期下行的較多風險。我們認為,商業銀行在客戶選擇上宜有所突破,增加對優質私營企業和中小企業貸款比重,提高客戶結構調整的靈活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