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紡織行業依托龐大的國內外市場需求,奠定了紡織品生產消費大國地位。“十二五”期間,國內消費力與成熟度逐步提升,紡織品的日益豐富和豐沛,讓國人進入了全新的穿著體驗時代。
“近年來,輕工和紡織等消費品工業保持穩定增長,在滿足國內消費需求、挖掘消費潛力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日,工信部副部長馮飛接受《紡織服裝周刊》記者采訪時這樣評價輕紡工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在近年來國內外經濟形勢并不明朗的背景下,輕紡工業相關成果的取得有著別樣的意義。
2014年,我國消費品工業增加值和利潤占整個工業增加值和利潤的比例分別為31%和33%。2015年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消費品工業1~11月對于工業增長的貢獻達到了33%,對外貿順差的貢獻達到126%,在較為嚴峻的國內外市場形勢下,消費品工業對于穩增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來看,2015年增加值全年同比增長7.0%,高于全國增速。作為消費品行業中的重要子門類,類比全國各大工業門類,紡織業表現不俗。
?“十二五”期間
創新對紡織業拉動力相當強勁
紡織業作為我國傳統優勢支柱產業,在“十二五”期間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不僅在量,更在于質,內涵式增長部分對紡織產業的拉動作用非常顯著。
馮飛在采訪中列舉了這樣一組數字,紡織工業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獲得的專利數是2010年的3.4倍。這一表征背后,是行業蓬勃的創新能力為產業升級及市場擴展帶來的強勁動力。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則表示,在整個“十二五”期間,紡織工業能力大幅提升,多項高技術纖維成套技術和裝備取得突破并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化纖、紡織、印染、關鍵技術獲得進步,連續化、自動化、高速化新型紡織裝備得到廣泛應用。
在線監控技術應用深化,管理系統及綜合應用在大中型企業得到推廣,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成為行業亮點,服裝個性化定制技術開始應用,數字化、技術已形成若干試點。
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0.51%,較2011年提高0.06個百分點,大中型企業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0.66%。規模以上企業有效發明專利7716件,是“十一五”末的3.4倍。2014年,棉紡行業無結頭紗比例是81%,無梭布比例是83%,分別較2010年提高11.6、9.2個百分點。
“十二五”以來,紡織行業有14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557項成果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
2014年,我國境外消費超過1萬億,怎樣把國人留在國內消費需反思。
?減弱、消費外流
向產業結構調整問根源
盡管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在“十二五”末期,紡織工業出口仍不可避免地迎來了拐點,由一直以來的高速增長向負增長轉變。在這一改變的背后,則出現了消費外流、跨境大熱等現象。
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出國旅游人數為1.1億人次,境外消費額達1萬億元,其中,購物消費約占5000多億元。
對此,高勇表示,對這一數據應客觀解讀,如果對照2014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26萬億元的總規模,其實境外消費總額仍屬于正常范疇。
但是,為什么國人當前會如此熱衷到境外去購物呢?馮飛分析,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品質、品牌尚存在一定差距。歐美、日本產品在品質、品牌上有一定的優勢,但實際上,我們與之相比,最大的差距還是在品牌認知度和影響力上。比如國內相關機構對中國和日本電飯鍋進行盲測,結論是做出來的米飯在口感、品質上幾乎沒有差距。日本有一位記者做了相同的試驗,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第二,國外部分消費品價格較低,原因比較復雜,最大的原因是交易成本問題,國內的營銷方式以及營銷環境交易成本比較高,也就是說,成本主要還是發生在流通領域。
第三,國外部分產品執行高標準并有良好的消費環境。在國人的心目中,歐美日消費品的產品標準要高于國內,但實際上,我國部分產品的標準高于歐美,很多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次是發達國家消費環境較好,對假冒偽劣產品打擊力度較大,監管更加嚴格。
馮飛表示,總體來說,首先,目前我國消費品供應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向中高端升級的需要,特別在品種、品質和品牌方面還有差異。其次,比較優勢有所減弱,輕紡工業過去的國際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低成本方面,但是現在比較優勢正在減弱,特別是在國際市場上。輕紡工業是我們傳統的競爭優勢產業,中國有220個產品產量全球第一,其中輕紡工業就有100多個產品產量全球第一。輕紡行業如何創造新的競爭優勢?這是傳統優勢產業當前面臨的比較大的挑戰。
?依托三品戰略
輕紡業在內需市場重塑話語權
對紡織企業來說,更應去關注“消費外流”這一現象背后的若干“不正!币蛩。高勇表示,鞋類、服裝、箱包等消費品既然是我國制造業的優勢領域,那為什么沒能挽留住國內消費者的心,國人寧愿漂洋過海前去購買?除卻稅制、流通體系等交易成本過高這一主要問題,我國輕工產品目前在品種、品質、品牌方面尚存在的差距,才是企業應該看清的。
“輕紡等消費品行業必須打響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加快‘供給側\\’改革,改善供給結構,發力中高端消費品,下功夫進一步擴大消費,促進境外消費回流。”在談到引導境外消費回流問題時,馮飛這樣說。
而更需指出的一個現象是,2014年國人5000多億元的境外購物金額,已從過去在境外購買奢侈品,明顯轉到了日用消費品上。這說明,消費者開始越發關注自身需求。
在消費品領域,既有供給滿足需求的問題,同時還有供給創造需求的問題。目前國家提出并實施推進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增品種就是更好地適應消費者需求,增加多樣化的消費品種;提品質就是提升產品品質可靠性等重要指標;創品牌就是提高品牌影響力,提高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認知度。
當然實現“三品”戰略最核心的是技術創新。馮飛表示,全方位的創新,既要強調根本性、革命性的創新,同時還要注重微創新,通過一些微小的創新、設計使得產品的品質和品種發生大的變化,以此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實現供給創造需求。實際上國外市場上的消費品,大量的產品創新是微創新的結果,當然在消費品領域重大的突破性技術創新依然讓人期待。
打造新的競爭優勢,還要通過增加供給,在生產環節加快技術改造。在消費品工業,智能制造潛力非常大,因為消費品工業現在面對的是多樣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智能制造恰恰提供了滿足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生產模式,應支持消費品工業開展智能制造為主要內容的改造和技術升級。如海爾的智能工廠、青島紅領的規模化服裝定制等。
另外,還要注重商業模式創新。產業發展創新主要包括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僅有技術創新而沒有商業模式創新,很難把技術成果轉換成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當前的“互聯網+”為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眾多有效技術手段。在商業模式創新中,中國企業有非常強的優勢。
我國輕紡行業低成本的比較優勢正在減弱。“輕紡行業必須創造新的競爭優勢。”馮飛認為,在消費品領域,供給不僅要滿足需求,更要會創造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