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書網-制圖網-單招網-晶砥網
        紡織證券 國內紡織 無紡 紡織科技 紗線 紡機資訊 紡織論壇 原材料 紡織求購 紡織展會
           首頁 >> 紗線 >> 正文
        上海紡織博物館講解員穿土布衫網友贊有氣派
        發布日期:2023-03-24

        “全家福”被網友評價為有氣派。受訪者供圖

        在許多人的印象里,科普博物館總顯得那么一本正經。講解員穿著西裝革履,一本正經地帶著話筒,面無表情地念著演說詞……實在是太枯燥乏味!而現在,一套來源于“科學詮釋者”的講解方式被“西學東漸”,引進了滬上科普場館。近日,上海紡織博物館的講解員脫掉了西裝制服,穿上了別致的農民土布衫,令人耳目一新。

        記者 嚴柳晴

        新風景她們就像是款款而來的古代女子

        土布衫做工作服,還是在一本正經的博物館里,難怪有人評論說,“還真想得出來!”這幾天,紡織博物館的講解員王寅璐穿上了她的新工作服——一件深藍色的土布衫。值得一提的是,這件工作服出自農民裁縫之手。為了做成這套原汁原味的衣服,紡織博物館一行12名工作人員集體“下鄉”,找到了金山廊下一個普通裁縫鋪。老裁縫針線飛走,一件件旗袍式樣、量身定做的土布衫誕生了。

        這12件工作服各有不同,除了大小之外,幾個女孩子的裝束各有風格:有人身材比較瘦小,穿上一身粉紅色的格子的裝扮,讓人感覺斯斯文文,也不失活潑。而王寅璐身材修長,裁縫特地為他做了一件深藍色的土布衫,上身的搭扣排布在袖管邊上。袖口寬大,神氣大方,走起路來,頓感“飄飄然”。

        土布是紡織業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市青年或許聞所未聞。穿上了這身衣服,工作人員也自然成了一件件鮮活的“展品”。這衣服料子全來自“鄉間”,式樣仿古。一群女孩子集體“亮相”,像是一群從老電影膠片中款款而來的古代女子。

        在都市里亮相,這套古色古香的服裝也頗具喜感。在“紡織博物館”的微博上,上傳了“全家福”,13名工作人員穿著土布衫,站成前后兩排。這張非常普通的集體合影,卻因為這與眾不同的土布衫,被網友評價為,“有氣派,一種大家族的味道”。

        不過,這套衣服和展館的氛圍倒還搭調。在紡織博物館中,有各種中國傳統服飾,從古到今,服裝種類遍布三教九流。穿土布衫的講解員們,似乎成了歷史劇中的一個演員。

        新想法誰說講解員一定要穿西裝、襯衫

        這次“大換裝”讓這群科普工作者一下子變了模樣。王寅璐告訴記者,此前,他們一度和傳統博物館一樣,穿著西裝、襯衫等正規服裝,戴著話筒,講解也一板一眼,大多數時候都得“照本宣科。”一本正經的樣子,自然不討小朋友的喜歡。

        王寅璐告訴記者,“換裝”的想法是受到國外科學傳播者的啟發而來。今年,市科協選拔一批優秀的科普工作者赴歐盟科學詮釋者學院進行培訓。王寅璐從眾多報名者中脫穎而出。

        國外一群名叫“科學詮釋者”的人讓王寅璐大開眼界。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簡單的“科學普及”。他們不注重知識的灌輸,喜歡用一種簡單、通俗、活潑的方式,來闡述科學問題。他們未必具有精致、高級的布展條件,也不必用“生化廣電”的技術來支撐。僅僅一枚硬幣、一件衣服也是他們用來教學的道具。王寅璐注意到,他們不穿一本正經的制服,而是穿得稀奇古怪,戴著假發,裝神弄鬼,扮演各種角色……

        “所以,相比較國內的情況,差距仍然不小。”在“科學詮釋者”的一次交流中,她和同行的科普工作者都反思道:國內外科普工作的差距,并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軟件上。在國內的科普展館中,前來參觀的都是學生團隊,而講解員卻居高臨下,沒有一種和觀眾們“平起平坐”的互動意識。于是,王寅璐想在“紡織博物館”中,嘗試用一種新奇的方式,講述服裝知識。在紡織博物館里,來訪者大多是中小學生,和他們在一起,當然不能打扮成一副“老教師”的樣子。想吸引孩子,首先就得“改變形象”。今年7月,紡織博物館館方決定:集體換裝。

        新收獲小朋友們對枯燥的內容產生興趣

        “換裝”的收獲讓王寅璐喜出望外。前不久,展館開設了一個名叫“經緯之夏”活動。除了帶小朋友認識不同時期的服裝,還設計了制作中國結和扎染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她頭一回穿上了土布衫。另外,還模仿國外“科學詮釋者”的裝扮,依葫蘆畫瓢,戴上了假發。

        小朋友們一進展館,王寅璐頓時覺得,她受到的“禮遇”顯然和往常不同:在往常,小朋友習慣把她“晾”在一邊,而現在,眼尖的孩子們就已經發現了講解員與眾不同的裝扮,好奇地東看西看。膽大的小朋友開始發問,“這件衣服沒見過!哪里來的?”講解員趁勢“現學現賣”,像小朋友解釋這些衣服的來歷、布料款式,順道提到了許多紡織知識。這些枯燥的名詞解釋,平日小朋友覺得“難消化”,而這次,他們產生了興趣,讓人大出所料。

        這一次,王寅璐沒有像往常一樣強制他們排成一列縱隊,用講解詞來“填鴨”,而是設計了一個小游戲。在一個“棉”“麻”“毛”“絲”等四幅條屏前,邀請孩子們玩游戲。一聽玩游戲,小朋友一下子有了興趣。

        她把問題拋給了孩子們:這四樣紡織纖維,哪一樣最早用在紡織上?一個小女孩毫不猶豫地站在了穿著“絲”的模特前,一個小男孩在“棉”和“麻”之間猶猶豫豫。有的小朋友舉棋不定,趕緊呼朋喚友,讓別人幫著做決定。本來“一盤散沙”的孩子,疏忽一下聚攏來了。

        這時,王寅璐告訴小朋友,站在“麻”的條屏前的小朋友贏得了比賽。在孩子們一片“為什么”的提問中,她逐一解釋四大纖維在紡織中的運用順序。活動結束,她輕松地帶著主動排成隊的小朋友,結束了愉快的行程。而沒有和往常一樣,聲嘶力竭地讓孩子們“排成隊,”“別掉隊。”

        》鏈接

        航海博物館

        “水手服”有望亮相

        航海博物館也在籌措他們的“換裝”行動。比起紡織博物館“斯斯文文”的裝扮,航海博物館的想象力“豪放”了不少。

        航海博物館工作人員胡俊告訴記者,今年9月份,一個有關荷蘭航海的展覽將在航海博物館舉辦。展覽尚還在籌備當中,他們已“趁機”向與他們合作的荷蘭駐上海領事館申請,借一套荷蘭鹿特丹當地的民族服裝。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能夠借到更多“應景”的服裝。有了這套裝扮,這次來源于荷蘭的展覽就會更加活靈活現了。

        不過,現在展覽尚在籌劃過程中,具體的安排和細節不便向媒體透露。不過胡俊介紹說,從今年9月10日到明年1月,在航海博物館里,會出現幾個穿著異域民族服裝,和觀眾一起“逗樂”。他們不會跟你“匯報”專業知識,而和觀眾一起玩游戲。“將來,博物館里可能還會有航海水手服亮相。”

        除了上述的兩個展館的講解員外,借鑒國外的“科學詮釋者”的經驗,上海將逐步培養出一支傳播水平高、互動能力強的科學詮釋者隊伍,使其成為科學傳播中的新鮮血液,整體提升科普講解的技巧和水準。市科協副主席陸檁稱,“慢慢地,在科學詮釋者的帶領下,市民看科普不再走馬觀花看熱鬧,而是尋找科學興趣,汲取有益的科學理念。”

         
        熱門文章  
         
        點擊排行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友情鏈接 | 招聘信息
        啃書網-制圖網-單招網-晶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