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10多位瑞典服裝織染專家慕名來通,參觀南通藍印花布傳承基地和藍印花布博物館,探訪藍印花布技藝中的文化元素,感受中國傳統(tǒng)紡織印染藝術(shù)的獨特魅力。 據(jù)了解,瑞典專家們是剛剛參加完在杭州舉行的第九屆國際絞纈染織研討會后專程來通的。在這屆研討會上,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館長、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元新就藍印花布的工藝傳承、紋樣研究、創(chuàng)新發(fā)展作了演講,受到了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這批瑞典專家便是因此慕名而來。 “這真是太有意思了,今天收獲很多,讓我見到了中國古老的印染制作技藝,可以說是大開眼界。”在藍印花布傳承基地親身體驗扎染等傳統(tǒng)制作工藝之后,曾在瑞典博物館工作的希森·埃爾姆貝里女士開心地表示。 “這次來南通不枉此行,不但讓我看到了藍印花布在中國的傳承,也讓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多理解。”身為大學老師的阿米加女士說。 安亭生女士曾到藍印花布博物館來過多次,但每次前來都能給她帶來不同的驚喜。“每年我都會帶著一些熱衷于服裝染織方面的朋友來中國參觀學習,南通的藍印花布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站,大家對此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她,曾帶多批外國友人來通參觀藍印花布的技藝,而且樂此不疲。 “通過這樣的交流活動,可以讓南通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推廣,對保護、推動和發(fā)展南通的藍印花布技藝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吳元新告訴記者,“今后還會更多地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讓南通藍印花布能夠享譽世界。” 鏈接:絞纈 絞纈讀jiǎoxié,又稱“撮纈”“撮暈纈”,民間通常稱“撮花”,是我國古代紡織品的一種“防染法”染花工藝,也是我國傳統(tǒng)的手工染色技術(shù)之一。日前,中國絲綢博物館新開了一個展覽,名為“絲路之纈”。大家都在問,“纈”究竟是什么意思? 這個字來得有點晚,在唐代才出現(xiàn),作為古代防染印花織物的統(tǒng)稱。防染是什么?看字面你就懂了:阻止你染色。古代人想出了各種稀奇古怪的手段,就是要阻止顏色染上去,故意造成留白,以便形成各種創(chuàng)意圖案。即依據(jù)一定的花紋圖案,用針和線將織物縫成一定形狀,或直接用線捆扎,然后抽緊扎牢,使織物皺攏重疊,染色時折疊處不易上染,而未扎結(jié)處則容易著色,從而形成別有風味的暈色效果。 唐代出現(xiàn)了“纈”,但究竟是不是世界最早,如今還很難說。但是,那個時候,他們就已經(jīng)覺得一塊白布平攤,畫點花紋,染點顏色,實在太平鋪直敘,于是就想出了“古代三纈”:絞纈、灰纈、夾纈。 怎么區(qū)分這三個小伙伴?蠻簡單的。 絞纈,就是扎染,而且要有暈染效果;灰纈,就是指我們經(jīng)常看到的藍印花布;至于夾纈,就是所染出的圖案一定要對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