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紡織和紡織產品界的商人們承認,在2010年初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協定(ACFTA)開始執行以來,印度尼西亞的紡織和紡織產品的市場份額下降。印度尼西亞紡織協會(API)的會長蘇特拉查特說,目前,當地紡織品市場份額只有40%,這個比例比2010年的65%低。
盡管市場份額下降,但是這不意味著工業單位數量的削減。蘇特拉查特說,在2012年有2910個紡織單位,比2010年的2880個上市。有公司倒閉,但是有公司再次開張。
蘇特拉查特說,市場份額的下降顯示,中國的公司在生產方面更有效率。這同印度尼西亞不同,印度尼西亞的紡織公司在基礎設施和員工方面遇到了許多問題,這影響了他們的效率。
印度尼西亞紡織協會西爪哇分會(IKATSI)的會長陶菲克.拉赫曼說,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協定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在積極方面,對中國的貿易讓步放的更寬,反之也一樣,來自于中國的投資者能夠進入到印度尼西亞。這將對擴大就業產生影響。在不利方面,因無效率導致的未準備的商業能夠在市場上丟失他們的競爭產品,這樣當地市場能夠被中國的產品所控制,業務參與者將破產或者轉變成為貿易商。拉赫曼說,這表明了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協定的消極影響。目前,在西爪哇的幾個紡織公司計劃解雇員工。
拉赫曼說,除產品質量問題外,在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協定面前,結構和政策問題仍然妨礙了當地紡織工業的發展。他主張,高利率、所得稅費用、已經薄弱的基礎設施,部分因素影響了當地紡織工業的疲軟競爭力。
此外,印度尼西亞的商人喜歡銷售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對國內工業產品在國內市場份額的下降做出了貢獻,導致了當地工業產量和利潤的下降。
|